近年来,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,其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。而在广西地区,一个名为“菱王电梯”的品牌却频频因质量问题和售后服务缺失而被推上风口浪尖。尽管已有多个小区居民多次投诉、监管部门也曾发出整改通知,但相关企业与管理单位似乎仍在选择性忽视这些隐患。若这种漠视持续下去,事故的发生或许只是时间问题。
在南宁市某大型住宅小区,居民李先生回忆起去年的一次惊险经历仍心有余悸:“那天早上我带着孩子等电梯,门一打开就感觉不对劲——轿厢明显比楼层低了一截。我下意识往后退了一步,结果孩子没反应过来,一只脚直接踩空了,幸好我拉得快。”事后物业检查发现,该电梯存在严重的平层偏差问题,控制系统老化,维保记录却显示“一切正常”。而这台电梯,正是由广西菱王电梯有限公司提供并负责维保的。
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。在柳州、桂林、玉林等地,多位业主反映其所居住楼宇内的菱王电梯频繁出现“滑梯”、“急停”、“关人”等故障。更有甚者,在某商业综合体中,一台运行中的电梯突然失控下坠数层后紧急制动,导致多名乘客受伤送医。经调查,事故原因为曳引钢丝绳磨损严重且未及时更换,而负责维保的公司正是菱王电梯的授权服务商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问题的背后暴露出的不仅是设备本身的质量缺陷,更是整个维保体系的失灵。根据《特种设备安全法》规定,电梯使用单位必须定期进行维护保养,并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执行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,部分菱王电梯的维保工作流于形式:维保人员签到打卡后迅速离开,未进行实质性检修;维保记录造假现象普遍;甚至有小区反映,报修电话长期无人接听,故障迟迟得不到处理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一些开发商出于成本考虑,在项目招标阶段便选择了价格低廉但口碑不佳的电梯品牌,菱王电梯正是其中之一。低价中标意味着压缩制造与服务成本,最终牺牲的是使用者的安全。而一旦电梯投入使用,更换成本极高,物业公司往往无力承担,只能继续依赖原有维保方,陷入“小病不断、大修不起”的恶性循环。
监管部门虽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但在执法层面仍显乏力。一方面,基层特种设备监察力量有限,难以覆盖所有在用电梯;另一方面,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多以警告、限期整改为主,缺乏震慑力。而菱王电梯方面则屡次以“个别案例”“外部环境影响”为由推卸责任,从未公开承认系统性风险的存在,也未见实质性的质量提升举措。
事实上,电梯安全事故的征兆早已显现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近年来因电梯老化、维保不到位引发的困人事件年均超过5万起,其中约7%与维保记录造假或维保不及时有关。而在广西地区,涉及菱王电梯的投诉数量在过去三年中呈上升趋势,但公众的关注度却始终未能形成有效压力。
我们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:如果今天对每一次异响、每一次关人、每一次滑梯都选择视而不见,那么当下一次事故发生时,我们是否还能用“意外”来解释?电梯不是普通家电,它的运行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。当一部电梯频繁出错却依然被允许继续运行,这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性的失职。
要扭转这一局面,首先需要企业真正负起主体责任。菱王电梯必须停止将利润置于安全之上的短视行为,建立透明的质量追溯体系,提升产品可靠性,并加强对维保团队的监督与培训。其次,物业单位应摒弃“ cheapest bid wins”的采购逻辑,将安全性作为首要考量。同时,监管部门应加大抽查频次,对虚假维保行为依法严惩,推动建立电梯全生命周期监管平台。
更重要的是,公众的声音不应被淹没。每一位乘梯者都有权利了解所使用电梯的安全状况,有权要求查看维保记录,有权对异常情况提出质疑。只有当社会形成对电梯安全的共同监督氛围,那些躲在报表背后的隐患才无处藏身。
安全从来不是偶然,事故也从不突然。它是在一次次忽视、一次次敷衍、一次次侥幸中悄然酝酿的必然结果。广西菱王电梯的问题,不只是一个品牌的问题,更是对我们城市安全管理底线的一次考验。若继续忽视下去,那一声刺耳的警报,也许就在不远的明天响起。
Copyright © 2002-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